第一段
谈对吐,谓对称。冉闵对颜曾。
侯嬴对伯嚭,祖逖对孙登。
谈、吐:就是说话。 谓、称:都指称呼。
冉闵:孔子有四大弟子,即冉有、闵子骞、颜回、曾参。这里说的是冉有与闵子骞。冉有性情谦和,擅长政事;闵子骞待人真诚,有德行。
颜曾:孔子四大弟子的另两位。颜回和曾参,颜回睿智好学,是弟子中最贤的一个;曾参,非常孝顺,曾写过《孝经》。
侯嬴: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守门人,魏国公子信陵君对他非常好,认为他是个杰出的人,后来在窃符救赵一事中,他以生命报答了信陵君的知遇之恩。
伯嚭:春秋时期的楚国人,伯州犁的孙子,他跑到吴国,吴王夫差让他做太宰,所以也叫太宰噽。他是个贪财误国的奸臣,吴国打败越国时,俘虏了赵王勾践,但勾践贿赂了伯嚭,伯嚭就劝吴王放了勾践。后来勾践卧薪尝胆,终于灭了吴国。
祖逖:东晋时期人,小时候就为了收复中原而刻苦努力,有闻鸡起舞的故事。
孙登:晋初的隐士。
主旨讲解
最后两句是作者有意识在历史人物中挑选出来用于对仗的。虽然这些人本身并没有什么联系,朝代不同,经历不同,但作者别有趣味的发现他们在姓氏上的特别之处,便拿来做对了。侯嬴姓“侯”,而伯嚭姓“伯”,这两个姓氏均为古代爵位的用字,“侯”是侯爵,“伯”是伯爵。祖逖与孙登的情况也一样,作者把姓氏中的“祖”与“孙”当做辈分中的“祖、孙”来对了。这就是很成功的借对法。
第二段
抛白纻,宴红绫。胜友对良朋。
争名如逐鹿,谋利似趋蝇。
抛白纻:唐代裴思谦考中进士后,用红笺纸写名字到处散播。有人写诗说他“利市裯衫抛白纻,风流名字写红笺”,意思是说他中了进士,便把自己的粗布衣服扔了,把名字写在红笺上,以示风流。白纻是白麻布制成的衣服,是普通人穿的衣服。
宴红绫:唐代御膳中以红绫饼最为贵重,有一次进士考试后,皇帝命御膳房给新中的进士一人做一枚红菱饼。
胜友:很有地位的朋友。
争名如逐鹿:逐鹿:《史记》中有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”的句子,指在战场上争夺厮杀。比喻争夺天下。这句的意思是争夺名利就好像在战场上拼杀一样。
谋利似趋蝇:趋蝇:苍蝇很喜欢往想吃的东西上附,所以,把追名逐利的人比喻为苍蝇。这句的意思是:谋算利益就好像苍蝇。
主旨讲解
前两句是一个很妙的对子,“白纻”与“红菱”从字面上来看,都是指一种植物,色彩对比也很鲜明,对的工稳妥帖;从隐含意义上来说“白纻”代指贫贱的景况,“红绫”则是富贵的象征,且这两则典故都与科举有关。裴思谦考中进士后便“抛白纻,有运气的新进士会得到红菱饼的赏赐。末两句虽然工整,但上下句说的是同一件事,稍显呆板。
第三段
仁杰姨惭周不仕:
仁杰姨:唐代大清官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宰相,他的姨母卢氏有个儿子,从未到过京城。狄仁杰在假日探望姨母时,曾问表弟有什么要求,他可以帮助,谁知姨母说:“我就这一个儿子,并不想让他去侍奉女皇帝。”狄仁杰大为惭愧。
周:武则天当了皇帝后,把唐朝国号改为周,她死后又改回为唐。
仕:当官。
这句的意思是:狄仁杰的姨母认为武则天的周不好,而不让儿子出来当官。
王陵母识汉方兴:
王陵母:在秦末楚汉相争的时候,王陵是刘邦的将军,项羽抓住了王陵的母亲,想让她招降王陵。正好有刘邦的使者来,王陵的母亲就对使者说,回去告诉王陵要好好辅佐刘邦,然后就自杀了。
这句的意思是:王陵的母亲在汉刚刚兴起来的时候,就知道汉终会得到天下。
主旨讲解
作者精心选择了两个贤惠的母亲来组成对仗,很有新意。武则天代唐兴周,许多人都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,狄仁杰的姨母就是这样的人,因为唐朝开国一百余年,还在强盛时期,还没有失去民心。而王陵的母亲就更不容易了,在汉王刚刚起兵、楚方势力十分强大的时候,她就坚定地让自己的儿子辅佐汉王。在对句中,作者说:“识汉方兴”,就是说王陵的母亲知道汉终会得到天下,但其实还是一种气节。这两个事情本身就很有可比性,而从字面上作者也巧妙构思,用了上三下四句法,上三正好是主人公的身份,下四则是事迹,对得很工致。
第四段
句写穷愁,浣花寄迹传工部:
寄迹:暂寄踪迹。
工部:指杜甫,他曾做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,后人称他为杜工部。
这句的意思是:杜甫曾在浣花溪居住,他的每句诗都是忧国忧民的穷愁之词。
吟诗变乱,凝碧伤心叹右丞:
凝碧:这是说唐代诗人王维。“安史之乱”中,王维被乱军抓住,关在洛阳。后来唐朝平定了“安史之乱”,凡是被叛军捉去的官员都给定罪,而王维在狱中曾写《凝碧池诗》来思念皇帝,皇帝看到这首诗,就免了他的罪。
右丞:指王维,他曾当过尚书右丞的官,所以后世叫他王右丞。
这句的意思是:王维那首伤心的《凝碧池诗》是在哀叹战乱啊。
主旨讲解
用杜甫和王维来做对句实在是别出心裁。这两位都是唐代最为著名的大诗人,而且都经历了“安史之乱”的全过程,也都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,所以,他们的痛苦也是同一类的。对句的前四字便是这一痛苦的表现,“句写穷愁”、“诗吟变乱”,既有很工的对仗,也有很好的概括。后七字中,地名“浣花”溪与“凝碧”池是作者费了心思找到的对仗,也很巧妙了,而他把“工部”与“右丞”这两个官名放在最后来对,显得更为工致。
第四段
句写穷愁,浣花寄迹传工部:
浣花:成都西郊的浣花溪。杜甫晚年流浪到四川,曾居住在这里。
寄迹:暂寄踪迹。
工部:指杜甫,他曾做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,后人称他为杜工部。
这句的意思是:杜甫曾在浣花溪居住,他的每句诗都是忧国忧民的穷愁之词。
诗吟变乱,凝碧伤心叹右丞:
凝碧:这是说唐代诗人王维。“安史之乱”中,王维被乱军抓住,关在洛阳。后来唐朝平定了“安史之乱”,凡是被叛军捉去的官员都给定罪,而王维在狱中曾写《凝碧池诗》来思念皇帝,皇帝看到这首诗,就免了他的罪。
右丞:指王维,他曾当过尚书右丞的官,所以后世叫他王右丞。
这句的意思是:王维那首伤心的《凝碧池诗》是在哀叹战乱啊。
主旨讲解
用杜甫和王维来做对句实在是别出心裁。这两位都是唐代最为著名的大诗人,而且都经历了“安史之乱”的全过程,也都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,所以,他们的痛苦也是同一类的。对句的前四字便是这一痛苦的表现,“句写穷愁”、“诗吟变乱”,既有很工的对仗,也有很好的概括。后七字中,地名“浣花”溪与“凝碧”池是作者费了心思找到的对仗,也很巧妙了,而他把“工部”与“右丞”这两个官名放在最后来对,显得更为工致。
佳对欣赏
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,某家报纸所登的一副对联,用了地名来表示欢庆胜利的意思,十分有趣,当时便被人传为佳话。
此联从字面上看,上句是三个国家的名字,下句是中国三个城市的名字,任意组合,好像没什么深意。其实句中“捷克”、“重庆”、“成都”三个地名都被活用为动词,意思是说:中国终于战胜了日本,而南京也重新庆祝成了国家的首都。整个对联没有一点牵强的地方,好像天造地设似的,实在是妙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