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百科大全> 列表
槲叶粽子起源
时间:2025-04-13 21:54:51
答案

槲叶粽子虽然不被大众熟知,却是粽子之祖,有几千年的历史

楚国时期,北疆伏牛山一带的人们,最早便用当地特产的“槲叶”包成粽子用这种方式来作为纪念屈原,这也是中国上古楚文化传承的源头。

对于河南卢氏人来说,槲包就是卢氏人的端午。

卢氏的粽子,配料和外地也没有什么不一样的,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包装用材,是一种特别的树叶——槲叶。

槲:音hú, 槲叶象征着吉祥如意、长命百岁,是一种天然的包装材料,还有一定的防老化和抗癌作用

槲叶的叶片较大,长可达三十多厘米,宽可达二十多厘米,就像一把扇子,而且还散发着一股沁人心脾的独特香味。

槲包在秦岭山脉,豫西一带有较久的历史渊源,每逢端午,当地农家有包槲叶粽的习俗,其味清香天成,健康自然。

原籍卢氏的著名文学家、教育家曹靖华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《粽香飘飘忆当年》,详细地记述了槲叶粽,并将其寄给了鲁迅先生。之后,鲁迅先生在与曹靖华先生的书信往来中数次提及槲叶,对槲叶的味道大加赞赏。

中国只有豫西一带,如卢氏、鲁山、栾川、西峡等少数县的山上才长这种槲叶。这里的老百姓吃的粽子最具特别,大槲叶包出来的是大粽子,而且都喜欢用杂粮掺和豆类做粽子食料。

每年端午节前,有人上山去采摘槲叶,捆成大小捆,扛到城里卖新鲜叶。

也有卖往年陈旧晒干的槲叶,无论晒干的陈叶还是新鲜的绿叶,弄回家都要水煮后再用,柔软又有浓郁香气。

槲包可包食料很多,最常见的高梁、小米、粳米掺和大红豆和小红豆;它的粘性加上香气,愈加沁人心脾。

将两张粽叶叠在一起,放上红枣、黄米和糯米,两边,对折窝紧,仔细,捆扎结实。槲粽包,呈枕形。

槲叶经过烫煮,过凉变韧之后,包上糯米、红豆、蜜枣、花生等材料,扎紧慢煮,热腾腾的槲包便做好了

刚做好的槲包,既有槲叶的沁人香气,又有馅料的甜蜜软糯,米的香味与槲叶的香味结合在一起,说它十里飘香一点都不为过。

槲包既有槲叶的清香味,又有糯米高粱、红枣大豆的米香味,再蘸点红糖白糖,那味就更是香甜了。

推荐
Copyright © 2025 结合知识网 |  琼ICP备2022020623号 |  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