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将米淘洗干净,装入大瓦缸内,倒入一定比例的草木灰碱水浸泡3~4小时。当米粒呈浅黄色,用牙齿咬碎米粒略具苦涩味时取出,用清水冲洗洁净,沥干待磨。
做米豆腐的大米以早、中、晚籼米为好,碎米也行,但粳米、糯米不行,因为粘性太重,不易制作。
草木灰碱水则是用干净的稻草燃烧后,倒入井水过滤掉灰渣后剩下的水。因为这种草木灰碱水泡胀的米,做出的米豆腐,韧性好,有嚼头,糯而且香。
磨浆用的是石磨,把大米与水按1∶2的比例细磨。磨米浆是个细活,要匀速转动石磨,磨出的米浆才能保证细腻、滑嫩,否则煮浆时会结下米渣,影响口感。
在家里做米豆腐,因为没有草木灰碱水和石磨,她用上了现在常用的食用碱和打浆机,把工时大大缩短了。
磨好米浆后,就开始要煮浆了。这步最关键的是把握好用水量。水多了,结不成块,水少了还没煮熟就凝固了。只有恰到好处,才能使米豆腐在煮透的同时保持它的滑嫩。田姨按照母亲教给她的方法,用计量器小心地称量好井水倒入锅内大火烧开。等到水冒出细泡时,她将米浆倒入锅里,另一只手快速用铲子搅拌起来。奶白的米浆遇水顿时变成浅黄色,并飘出浅浅的碱香。米浆成糊后,田姨将火关小,慢慢地熬煮着,而搅拌的速度并没有减慢,以防止烧锅或结成疙瘩。
等到米糊咕咚咕咚地冒出气泡,厨房里弥漫着浓浓的香味时,田姨用铲子把米糊撩起来。看到米糊黏稠不断时,她关了火,把米糊盛进大盆冷却。
米豆腐做好后,用熬好的骨头汤做底,红油、辣椒粉、姜蒜沫、酱油、麻油、盐调味,浇上一点热油,冲上一勺骨头汤。盛出水煮后的米豆腐,撒上细细葱花,那滋味可谓是人间美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