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振宁从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能力,四岁才刚开始认字的他,仅在一年之内,就学会了三千多个字的读写方法,可身在那个年代,注定了他无法在安稳中完成学业。
1928年,杨振宁的父亲从美国归来,带着一家人远赴厦门大学,在这里生活了不到一年后,杨武之被清华大学聘请,随后居家奔赴北平。
来到北平的杨振宁与自己的亲人一同生活在清华园里,在这里他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,清华园对他而言,多了一份特殊的意义,这也是之后杨振宁回国后,选择入住清华的原因。
1933年,日军发动七七事变,打破了北平的宁静,受到战争的影响,杨振宁一家开始四处逃难,在这期间,杨振宁也没有放下手中的书本。也正是对知识的渴望,让他在奔波中保持了内心的宁静。
来到昆明后的他在当地学校读高二,可同年他就参加了统一招生的考试,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。
此时的杨振宁在父亲的安排下就读于学习的化学系,可当他真正接触化学后才发现,自己最喜爱的还是物理,也正是在这本学科上,杨振宁展现了自己非同寻常的天赋。
在西南联大一直读到硕士毕业的他,居于当时国内的社会环境,想要继续求学只能远赴美国。
在那个年代,出国留学是一件极为苦难的事情,首先需要的就是拥有极强的能力,好在杨振宁不缺的就是能力,1945年,杨振宁正是开启了自己的异国求学路。